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19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24.8萬億元,占全國GDP 25%;從業人員5427.3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總數的7%。建筑產業正加速從傳統粗放型施工向集約精細的工業化生產轉型升級,建筑工業化技術人才和專業化技能人才缺乏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培養建筑類人才的國家示范高職院校,把貫徹“職教20條”、落實“雙高”建設,作為學校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來抓。緊緊圍繞全面提升建筑類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正在全面實施“三教”改革。
“教師”怎么改?以打造混編教學創新團隊為著力點
一是著力打造校企混編教學團隊。學校通過引培結合,每一個專業群都建有一支由企業技能大師、產業教授、技藝傳承人和學校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校企互通、專兼結合、教研相長”的混編教學團隊,實現校企共育人才、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的高度趨同。2019年,學校完成裝配式建筑技術、BIM技術等社會培訓達7.6萬人天,支撐區域建筑業轉型升級對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需求。
二是著力打造國際混編教學團隊。學校與國外標桿高校開展深度合作,設立海外教師工作站,合力打造國際混編教學團隊。已選派23名專業教師進站培訓,借鑒國際先進職業標準,雙方共建專業課程,培養建筑類國際化人才的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化人才培訓2.5萬人天;協助特級資質建筑企業龍信建設集團中標馬來西亞5億元項目;學校正與徐工集團引薦的 巴西高校合作組建“校-企-?!被烊诮虒W團隊。
三是著力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學校通過機制創新,建立了教師技能提升鼓勵措施,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技能培訓、擔任訪問工程師等,可以取得學校滿工作量的績效津貼和企業津貼,極大激發教師深入企業鍛煉熱情,目前全校專業教師已完成3輪技能提升鍛煉,“雙師”比例達93.2%,實現了教師緊密聯系企業,教學緊貼技術前沿。
“教材”怎樣改?著眼“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一是強化教材內容思想性。教材建設是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工程。學校著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專業課教師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運用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標準和實訓標準;著力推進文化育人建設,打造校本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著力推進勞動教育,促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相融合。
二是實現教材形態立體化。依托學校主持建設的2個國家級、5個校級專業教學資源庫,11門國家級、25門省級和200門校級在線開放課程等優質資源,學校與深度合作企業共建課程中心,進行課程與教材開發;以“信息技術+教材”為重點,打造200部集成在線教學資源的立體化教材,目前已經完成33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三是推進教材更新動態化。學校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探索構建了工作過程導向的“通用平臺+專業模塊+個性發展”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編制了全套14部活頁化、任務單形式的自編教材,每年按需更新,三年系統性修訂,及時將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材,保障教材的科學性、前瞻性和適應性。
“教法”如何改?唱好“建場景、創形態、轉方式”三部曲
一是搭建立體化學習空間。學校近年來陸續建成了100間智慧課棧、探究型智慧教室、研討型智慧教室等三類教學場景,滿足線上學習、線下體驗和智慧教學的功能需求,推進“信息技術+教學+管理”,服務智慧化教、泛在化學,促進了全校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立體化學習空間。
二是創新課堂教學形態。學校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改變課堂形態,優化教學過程,打造一批線上、線下金課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全部專業核心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討式學習與團隊協作化實踐,以學習過程和成果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三是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學校建筑技術館具備“產學研訓創”一體化功能,近3萬平米的理實一體實訓室和實訓場,使得建筑類專業全面實現學做合一。學校建設虛擬實訓中心、開發虛擬實訓資源,實施虛擬實訓-模擬實訓-實操訓練-創新訓練四個層次遞進式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充分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訓有機融合,切實提升了職業技能培養質量和效果。